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,使“家里蹲”成为所有研究生寒假生活的日常状态。公司2017级硕士生张一帆同学家住湖北襄阳重点疫区,从1月25日封城开始,他一直居家抗疫,度过了一个难忘的“超长假期”。
静心科研,“超长假期”亮成果
作为一个6月份即将毕业的硕士生,张一帆同学深知学位论文是寒假期间的重中之重。疫情考验的不仅是健康的体魄,更是考验一个人的环境适应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。自封城起,他每天都会趴在电脑前,查文献、敲代码、改论文,晚上坚持体育锻炼,不让自己闲着。导师郭维栋教授也通过邮件和电话提醒他做好防护、调整心态,并多次同他讨论科研进展和文章细节。“君子慎独,修己以安人”,一个多月的居家抗疫也是一个多月专注的科研工作。通过这期间两轮高效率的修改回复,日前,张一帆同学的投稿论文被大气科学类中文一级核心期刊《高原气象》正式录用。当拿到录用通知的那一刻,他笑着说:“它不仅是我学业心血的结晶,更是这段特殊时期的美好纪念。”
张一帆同学在家中静心科研
献血有爱,助力防“疫”勇担当
2月18日,张一帆同学从电视台新闻中得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襄阳市的临床供血非常紧张。当时正是抗击疫情的关键时期,处于严防死守阶段,放眼望去街道上空无一人。在征得家人的理解和支持后,他马上和襄阳市中心血站取得联系。工作人员表示现在最缺的是成分血(血小板),有意愿献血的人数不够,形势十分紧张。经过预约和前期沟通,2月20日上午张一帆同学乘坐献血车前往指定血站,经筛查等一系列流程,捐献了一个单位的成分血。与捐献全血不同的是,成分献血是在捐献者献血的同时,让血液经过严格消毒、一次性使用的密闭管道,通过血液分离机分离采集出所需要的成分,然后再将其它血液成分回输给捐献者。因此,成分献血所用的时间远长于献全血,通常每献1个单位血小板采血过程约须1-2小时。虽然时间比较长,但他一想到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,内心感到由衷的骄傲和自豪。回家后,他得知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,襄阳市的临床供血紧张形势得到缓解,终于可以放下心来继续“宅”生活。
张一帆同学在襄阳市中心血站献血
病毒无情,人间有爱。每个人的小小善举都能在抗击疫情一线中传递力量,播撒希望。希望我们每一位研究生都能珍惜这个难得的“超长假期”,脚踏实地不放松,防疫科研两不误,用实际行动诠释当代青年应有的责任与担当。